特斯拉的 NACS(North American Charging Standard)在近兩年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最受關注的充電技術之一。自 2023 年起,Volkswagen、Toyota、Mercedes-Benz、BMW、Honda、Ford、Hyundai、GM 等主要車廠相繼宣布採用 NACS。近期,Subaru 也正式加入 NACS 陣營,代表這套標準正進一步滲透更多主流車廠與品牌。
目錄
NACS 充電標準成為北美主流的原因
NACS(North American Charging Standard)原名 TPC(Tesla Proprietary Connector),由特斯拉制定,最初僅限自家車款使用,並與特斯拉超級充電站深度整合。這項標準最早於 2012 年隨 Model S 發表而問世,當時特斯拉也同步啟動自有超級充電網路的建置,逐步拉開與其他品牌的距離。

這套規格的最大特點,是能以「單一插頭」同時支援 AC 慢充與 DC 快充,無需像 CCS 那樣額外增加 DC 插腳。插頭不僅更輕巧,結構也更簡潔。對營運商而言,設備設計與維護更為容易;對消費者而言,操作更直覺、充電體驗更一致。

2022 年,特斯拉將 NACS 對外開放;2023 年底,SAE International 正式將其納入 SAE J3400 標準,美國聯邦政府隨後也將 NACS 列入補助合格規格,正式奠定其在北美市場的主流地位。
相較於 CCS,NACS 的優勢相當明確。CCS 是在原本 AC 慢充的 J1772 插頭基礎上,額外增加兩個 DC 快充接腳,使得插頭體積變大、線材更粗,對許多駕駛者而言並不好插拔。而 NACS 將 AC 與 DC 完整整合為單一插頭,設計更輕巧、不佔空間,同時也大幅降低製造與施工成本。

NACS 背後最大的優勢,來自特斯拉多年建置的超級充電網路。截至 2024 年底,北美地區的 NACS 插座數量已比所有 CCS 網路總和多出逾 60%。當充電基礎建設的覆蓋率形成壓倒性領先時,技術標準的市場地位也自然穩固。
更關鍵的是,NACS 不僅是硬體插頭的規格,更是一套整合充電協議、即插即充功能(Plug & Charge)與高功率充電能力的完整系統。隨著 SAE 標準化的背書與美國聯邦政策的推動,NACS 已不再是特斯拉的專有技術,而是一個被正式接納的產業標準。

NACS 與 CCS 技術與政策差異明顯
NACS 與 CCS 的差異不僅在於插頭設計,更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與生態系策略。前者以特斯拉為核心,透過統一的標準與網路加速擴張;後者則由多品牌與地區聯盟組成,強調開放但進展相對分散。以下為兩者在主要技術與市場布局上的對比:
| 項目 | NACS(TPC) | CCS(CCS1 / CCS2) | 
|---|---|---|
| 插頭設計 | 單一插頭支援 AC / DC | AC 插頭 + DC 雙子插頭 | 
| 插頭體積 | 小巧輕便 | 體積大、較笨重 | 
| 覆蓋網路 | 特斯拉超充網路為主,北美最多 | 多品牌營運商,密度較低 | 
| 技術標準 | SAE J3400 | SAE J1772 + CCS | 
| 充電功率 | 最終目標達 1MW(商用車規格) | 約 350kW | 
| 政策支持 | 美國聯邦補助計畫 | 歐盟及亞太地區 | 
| 生態整合 | 以特斯拉為核心快速擴張 | 各品牌各自營運 | 
從技術整合到基礎建設覆蓋率,NACS 逐漸展現出更強的協同性與擴張效率。隨著政策推動與車廠跟進,全球充電標準的版圖正在重新洗牌。

產業巨頭集體轉向 NACS 的背後動能
2023 年 5 月,Ford 成為首家宣布自 2025 年起全面採用 NACS 的大型車廠,這項決定在當時震撼整個產業。CCS 長期被視為「標準答案」,沒有人預料到會被特斯拉的規格反客為主。Ford 的加入,等同打開其他車廠的防線,也讓充電標準之戰正式展開。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相當務實。首先,採用 NACS 代表 Ford 車主能直接使用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網路,對消費者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誘因。其次,美國聯邦政府補助的 NEVI 計畫已將 NACS 納入合格規格,使車廠與充電營運商不必再承擔「選錯邊」的風險。最後,統一標準有助於降低供應鏈成本,也讓整個充電生態更容易擴張。
這場轉向的速度極快。僅僅一年之內,NACS 就從特斯拉的專有標準,演變為幾乎所有北美主流車廠共同採用的充電語言。
- 2023 Q2:Ford 宣布採用 NACS,震撼市場
- 2023 Q3~Q4:GM、Toyota、VW、BMW、Hyundai 相繼加入
- 2024:首批非特斯拉車主透過轉接器使用超級充電網路
- 2025:主流品牌新車開始內建 NACS 介面
- 2026~2027:北美市場新車大規模採用 NACS

全球車廠採用 NACS 的戰略考量
全球車廠轉向 NACS 並非單純的「跟風」,而是整體產業結構正在重塑。對消費者而言,長途行駛時能否順利充電,是購買電動車的關鍵考量之一。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在穩定性、站點密度與使用體驗方面,至今仍領先北美市場其他營運商。當主流車廠能「即插即用」這套網路時,也就消除了消費者在選購電動車時的主要疑慮。

對營運商而言,統一規格能有效降低建設與維護成本;對政府而言,法規制定與補助制度的推行也更具效率,避免多套標準並存所帶來的行政與資源浪費。這場變化雖始於北美,但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已逐漸擴散。歐洲仍以 CCS2 為主,日本使用 CHAdeMO,中國發展自有的 GB/T。亞太其他地區(包含韓國與澳洲)大多沿用歐規 CCS2,目前尚未明確導入 NACS,但趨勢壓力已在形成。
台灣的電動車充電標準則經歷過一場劇烈轉折。2021 年,政府與工研院聯手推動美規 CCS1 作為唯一快充標準,試圖整合規格、排除特斯拉原有的 TPC 制式,卻意外引發產官與市場的正面衝突。特斯拉隨即反手導入歐規 CCS2,並迅速完成全台超級充電站的改裝,使 CCS1 陣營措手不及,也讓原本的政策布局陷入混亂。

此事件成為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的一次關鍵轉折,反映出台灣在國際標準整合浪潮下的結構性挑戰。詳細過程可參考:CCS2 之亂懶人包:台灣電動車充電規格大戰全紀錄
全球品牌 NACS 採用現況與時程
隨著越來越多車廠加入 NACS 陣營,特斯拉超級充電網路正逐步成為北美市場的共同基礎設施。多數品牌已在 2024 年起提供轉接器支援,並計畫於 2025 至 2026 年間全面改用原生 NACS 插頭。近期 Subaru 也正式宣布,其電動車將全面接軌這套標準。
| 集團/品牌 | 是否支援特斯拉超充網路 | 是否改用原生 NACS 插頭 | 
|---|---|---|
| Ford 集團 | ✅ | ⚠️ 2025 起原生 | 
| GM 集團 | ✅ | ⚠️ 2026 起原生 | 
| Volkswagen 集團(含 Porsche、Audi 等) | ✅ | ⚠️ 2025 起原生 | 
| Hyundai / Kia / Genesis | ✅ | ✅ 2024 Q4 起 | 
| BMW 集團(含 Mini、Rolls-Royce) | ✅ | ⚠️ 2025 起原生 | 
| Mercedes-Benz | ✅ | ⚠️ 計畫中 | 
| Toyota / Lexus | ✅ | ⚠️ 2025 起原生 | 
| Nissan | ✅ | ⚠️ 2025 起原生 | 
| Volvo / Polestar | ✅ | ⚠️ 2025 起原生 | 
| Lucid Motors | ✅ | ✅(部分車款) | 
| Stellantis(含 Fiat、Alfa Romeo…) | ⚠️ 計畫中 | ❌ | 
| Honda / Acura | ✅ | ⚠️ 2025 起原生 | 
| Jaguar Land Rover | ✅ | ⚠️ 2025 起原生 | 
| Mazda | ✅ | ⚠️ 2025 起原生 | 
| Rivian | ✅ | ✅ 2025 起原生 | 
| Ferrari | ❌ | ❌ | 
| Aston Martin | ❌ | ❌ | 
| McLaren | ❌ | ❌ | 
✅:已支援特斯拉超充網路(包含轉接頭或原生)
⚠️:已宣布轉換但尚未實施
❌:未支援 NACS、尚未表態或尚無純電車款可適用
從時間點與計畫進度來看,2025 年將成為 NACS 普及的關鍵節點。隨著 Ford、Toyota、BMW 等主流品牌相繼完成轉換,特斯拉超級充電網路的生態優勢將進一步擴大,而 Subaru 的加入也象徵北美市場幾乎全面整合至同一標準。

NACS 普及對營運商與消費者的實質影響
NACS 的普及對市場雙方帶來深遠影響。對營運商而言,隨著各大車廠陸續轉向 NACS,公共充電站勢必得同時支援雙制式插頭,甚至可能逐步淘汰 CCS 標準。雖然短期內會增加改裝與升級成本,但長期而言,統一規格可降低維護費用、提升營運效率,並吸引更多車主進站使用。
對消費者來說,若車輛原生支援 NACS,即可在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即插即充」,不必再攜帶轉接器或擔心兼容問題。雖然過渡期內仍有部分車主需使用轉接頭,但在長途旅行與日常補能情境中,整體體驗仍明顯優於 CCS。

對特斯拉而言,開放 NACS 等同於將自家充電網絡轉化為「對外收費的公共資源」。隨著更多品牌車輛接入,這不僅代表硬體生態的擴張,也開啟了全新的營收模式,使特斯拉在電動車基礎建設領域擁有更高的主導權。
延伸閱讀
正式成為聯邦充電標準!特斯拉 NACS 一統美國電動車基礎設施
若您有意在住家或營業場所導入 Tesla Powerwall 儲能系統,以降低停電風險、提升供電穩定性,可透過全台安裝量第一的 Powerwall 原廠認證安裝廠商 崧象智能 LINE 官方帳號 預約諮詢,並享有本站專屬電機場勘預約折扣。
若覺得本站內容實用,歡迎追蹤 LINE TODAY、Google 新聞 與 Facebook 粉絲專頁,日後查找用車資訊更方便。若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加入我們的 LINE 官方帳號 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