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正加速推動平價電動車計畫,外界傳聞中的「Model Q」(內部代號 Redwood)原定於 2025 年 6 月底啟動量產,並多次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重申「將在上半年啟動生產」。該車款也常被稱為「Model 2」,其原型車在供應鏈內部以代號「E41」識別,另有相關測試車型曾以「NV91」「NV92」標示,最終已轉向現有平台量產,整體計畫與自駕服務平台「Cybercab」採雙軌推進。
本文主要內容
然而截至 2025 年 7 月初,特斯拉尚未對外發佈任何 Model Q 進入量產的消息,相關工廠亦無明確產線動態,顯示該計畫已延宕。雖未正式宣布延期,但市場普遍認為 Model Q 的實際生產時程可能推遲至 2025 年底或更晚。

不過,截至目前,特斯拉尚未公布正式的量產啟動時程,相關工廠亦未出現明確產線動態,市場因而質疑該計畫是否面臨延後。雖然外界關注度高,但受限於政策變數、成本結構與量產準備等不確定因素,量產時程與最終售價仍有待觀察。
Model Q 如何降低製造成本?
特斯拉多年來致力推動電動車平價化,Model Q(內部代號 Redwood)被視為實現此目標的關鍵車款。
根據 2025 年 4 月 22 日財報電話會議,特斯拉財務長 Vaibhav Taneja 表示,平價車型將於 2025 年 6 月開始生產,並將整合既有平台與模組化製程。工程副總裁 Lars Moravy 補充指出,新車外型與 Model 3/Y 相近,目標售價低於 30,000 美元,主要因應來自比亞迪等中國車廠的價格壓力。

Model Q 預計將由上海與德州兩座超級工廠共同生產,其中德州廠具備領先的製造效率,可望進一步壓低生產成本。中國市場預估售價落在人民幣 15 至 21 萬元(約新台幣 61 至 85 萬元),有望成為特斯拉最具價格競爭力的車款之一。

然而,美國國會最新動態也可能進一步影響 Model Q 推進。2025 年 6 月,美國參議院共和黨人提出法案,擬自 2025 年 9 月 30 日起終止 7,500 美元的電動車稅收抵免政策,涵蓋新車、二手車及商用電動車。川普政府也已表態支持取消此補貼,並著手廢除如加州 2035 年燃油車禁售令等綠能政策。儘管該法案尚未正式通過,但補貼終止的可能性極高,恐直接衝擊 Model Q 的售價吸引力與銷售規模。
Model Q 的內裝會有哪些變化?
Model Q 的內裝設計以實用性為主軸,參考墨西哥市場販售的 Model 3 後輪驅動版本,透過刪減高階配備以壓低生產成本。預估內裝特色如下:
- 座椅材質:採用灰色布料,未配備加熱與通風功能
- 車室照明:僅提供單色白光
- 加熱配備:未搭載方向盤與座椅加熱功能
- 後座螢幕:全面取消,以降低娛樂系統成本
- 隔音配置:僅前車窗採用隔音玻璃,其餘為單層玻璃
- 音響系統:揚聲器數量減半,但保留核心品牌元件
- 其他細節:後座出風口改為手動調節,前座杯架採無蓋設計
這項簡化策略與 Cybertruck 長程後驅版相似,後者同樣取消多項高階配備與 HEPA 濾網。Model Q 聚焦價格導向,預期能吸引首購族群與預算有限的消費者,有助擴大特斯拉在入門電動車市場的佈局。

Model Q 與現有車型有哪些不同?
Model Q 的設計預期將與墨西哥市場販售的 Model 3 RWD 幾乎相同,兩者皆以壓低成本為主要目標,刪減部分舒適性與娛樂配備。以下為墨西哥版本與北美市場一般版 Model 3 RWD 之間的配備差異:
項目 | 墨西哥版 Model 3 RWD | 北美版 Model 3 RWD |
---|---|---|
座椅材質 | 布料,無加熱與通風功能 | 人造皮革,前後座皆具加熱功能 |
座椅顏色 | 灰色 | 提供黑色與白色選擇 |
車室照明 | 單色白光 | 多色氣氛燈 |
加熱配備 | 無方向盤與座椅加熱功能 | 標配方向盤與座椅加熱 |
後座螢幕 | 無 | 標配後座娛樂螢幕 |
隔音玻璃 | 僅前車窗採用隔音玻璃,其餘為單層玻璃 | 全車標配雙層隔音玻璃 |
音響系統 | 揚聲器數量減半,僅提供基本音效 | 高保真環繞音響系統 |
後座出風口 | 手動調節 | 電子控制,自動恆溫空調 |
前座杯架蓋板 | 無蓋板設計 | 有蓋板設計 |
從表格可見,墨西哥版本為了壓低售價,移除了多項舒適與娛樂配備,整體設定幾乎與 Model Q 預期配置相符。特斯拉將此版本作為市場測試的試點,為未來 Model Q 的正式推出鋪路。

特斯拉的「無盒製造」策略是什麼?
所謂「無盒製造」(Unboxed Manufacturing),是特斯拉在 2023 年投資者日提出的全新生產流程,目標是打破傳統汽車自車體到底盤依序組裝的線性方式。該策略採用模組化分段組裝,例如分別在不同工作站完成前艙、後車架與車室模組,再進行最終整合接合。此方式可望讓生產空間縮減 40%、單車成本降低 50%,並有效縮短組裝時間。

雖然外界原先預期 Model Q 會率先導入無盒製造,但特斯拉目前傾向採用既有生產技術,以加快量產上市時程。相對而言,未來主打自駕服務的 Cybercab 更有可能成為首款全面導入無盒製程的車款,作為下一代平台的核心代表。這也顯示特斯拉正透過分軌策略,逐步在不同車型上驗證產線創新。
Model Q 預計何時交車?價格會落在哪?
若特斯拉能於 2025 年下半年啟動 Model Q 量產,交車時間可能延後至 2026 年初。根據過往車型經驗,從量產到交車大約需時 2 至 5 個月不等。
- Model 3:2017 年 7 月量產,12 月開始交付(約 5 個月)
- Model Y:2020 年 1 月量產,3 月開始交付(約 2 個月)
- Cybertruck:2023 年 7 月量產,11 月開始交付(約 4 個月)

目前特斯拉在美國最平價車款為 Model 3 RWD,稅前售價約 42,490 美元。若 Model Q 定位為更低階車型,其定價預估介於 25,000 至 30,000 美元,折合新台幣約 72 萬至 87 萬元。若補貼制度於 9 月後取消,實際入手價將面臨調升,可能不利於入門市場擴張。

以 Model 3 在台灣售價與美國稅前價相比估算(約高出 23%),Model Q 若進入台灣市場,價格可能落在 90 至 110 萬元區間,依政策與配備而定。
各平價車型架構與定位比較
特斯拉近年針對入門市場布局多項平價車型開發計畫,外界關注度高的幾款代號如下:
- Redwood(Model Q):基於特斯拉下一代車輛平台開發,為全新設計的入門乘用車。預期導入模組化製程、輕量化設計與新電氣架構,整體設計較接近小型 CUV,並結合成本導向與 Robotaxi 可拓展性,預計最快於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投入量產。
- E41(Model 2):基於現有 Model 3 / Model Y 平台打造的低配版本,並非採用 next-gen 架構,透過大幅刪減配備(如隔音、內裝、娛樂系統)來降低售價。預計 2026 年於中國上海工廠首發生產,作為擴大亞洲市場滲透率的策略車款。
- NV91 / NV92:原屬早期 Robotaxi 計畫的原型車代號,NV91 為有駕駛座版本、NV92 為無人駕駛艙版本,皆基於 next-gen 平台開發。惟隨後特斯拉調整策略,取消 NV91 / NV92 的開發計畫,改由現有平台支援初期量產。
- Cybercab:為特斯拉自駕營運平台的主軸車型,屬完全重新設計的無方向盤、無駕駛艙車款,預計搭載全套 FSD 系統並率先應用「無盒製造」技術。首波量產時間預計為 2026 年,初期年產量預估可達 200 萬輛,定位與乘用車完全不同。
整體而言,Model Q(Redwood)與 E41 分別代表特斯拉在「全新平台」與「現有平台降本」兩條平價路線的主力,而 Cybercab 則為 Robotaxi 專用平台的最終形態。透過這三大路線並進,特斯拉企圖打造從入門乘用車到無人自駕營運的完整產品線,鞏固其在全球電動車與自駕市場的競爭優勢。
車型代號 | 平台類型 | 主要定位 | 是否延續開發 | 備註 |
---|---|---|---|---|
Redwood(Model Q) | Next-gen | 入門乘用車 | ✅ | 有望率先應用新架構 |
E41(Model 2) | Model 3/Y 平台 | 簡配版 Model Y | ✅ | 成本導向,使用現有平台製造 |
NV91 | Next-gen | 有駕駛座版 Robotaxi | ❌ | 取消開發,轉回現有平台 |
NV92 | Next-gen | 無駕駛艙版 Robotaxi | ❌ | 為 Cybercab 前期原型,後遭取消 |
Cybercab | Next-gen | 專屬 Robotaxi(無方向盤) | ✅ | 預計 2026 年起量產 |
其中,Model Q 作為 next-gen 平台首發車型,集結模組化設計與成本控制技術,肩負品牌在全球市場與 BYD 等中國車廠競爭下的轉型任務。儘管目前產線尚未如期啟動、政策補助也面臨不確定性,但若 Model Q 能順利交付,仍有望成為特斯拉打開平價電動車市場與推動共享出行轉型的關鍵節點。
考慮購車的您,可透過 專屬推薦連結 於官網訂購,或提供推薦碼給銷售顧問,即可享有 NT$8,000 購車優惠。若有任何問題,歡迎加入 LINE 官方帳號,免費領取交車指南並獲得即時協助。
若您有意在家中或營業場所導入 Tesla Powerwall 儲能系統,以降低停電風險、提升供電穩定性,可透過 LINE 官方帳號預約 使用優惠代碼「TESLAGURU」享電機場勘預約折扣,盡早開始規劃。
若覺得本站內容實用,歡迎追蹤 LINE TODAY 與 Facebook 粉絲專頁,日後查找用車資訊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