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宣布,將在北美地區的 10 座超級充電站試行全新的「即時動態定價」制度,根據當下實際使用率即時調整充電價格,取代以往僅依尖峰與離峰時段預估的定價方式。同時,特斯拉也公開充電定價制度的演進歷程,回顧自 2016 年以來,如何透過調整計費方式,持續提升車主的充電體驗。
本文主要內容
特斯拉以即時使用率調整超充電價
過去超級充電網路的定價方式主要依時間區段劃分尖峰與離峰費率,例如白天為尖峰時段、夜晚為離峰時段。然而,這類靜態預估模式在連假、人潮集中活動或天候變化等情況下,往往與實際需求產生落差。此次新制度則將「使用率」納入計價邏輯,當充電站處於繁忙狀態時,費率將相對調高;反之,若使用率較低,則費率可能更為優惠。

試點計畫率先於美國加州的 Davis 等地啟用。以往的平均費率約為每度電 0.45 美元(約新台幣 14 元),若遇到充電需求較高、站點較為繁忙的時段,費率可上調至 0.54 美元(約新台幣 16 元),反映當下的使用狀況與供需壓力。
車主可查詢費率並導航至低價站
配合此項新制,特斯拉預計在車載觸控螢幕與 Tesla App 中導入全新的「價格時間曲線圖」,讓車主能即時查看不同時段的歷史需求與當前電價。另項即將上線的「尋找較低價格的充電站」功能,則將引導車主前往相對不擁擠的站點,協助車主更靈活地規劃充電時機與地點。

所有費率均會在充電開始前明確顯示,且整個充電過程中價格不會變動,確保資訊穩定與透明。
超充定價制度多年演進改善體驗
特斯拉的超級充電定價策略長期聚焦於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與改善車主體驗,歷年所推動的主要措施如下:
- 2016 年起:推動以「每度電(kWh)」計價,取代原本按分鐘計費,減少誤差並提高價格透明度。
- 2017 年:導入「閒置費用」,避免車主在充電完成後長時間佔用車位。
- 2019 年:針對繁忙站點,設定預設充電上限為 80%,以縮短佔用時間;如有需要,車主仍可手動取消限制。
- 2020 年:採用尖離峰差別定價,引導車主選擇離峰時段充電。
- 2023 年:推出「擁擠費用」,針對已完成充電仍占用車位,或在高電量下進行低效率充電的情況收費,以提升充電樁的可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最初於 2012 年推出超級充電服務時,全球多數地區普遍採用「按時間(每分鐘)計費」模式,特別是在無法以每度電(kWh)計費的地區,例如美國部分州、加拿大及歐洲早期市場。此作法是為了因應各地法規限制,避免在無法以電量作為收費依據的情況下產生違規風險。

在台灣,特斯拉為配合《度量衡法》對計費單位的規範,於去年年底在部分站點推出「按分鐘、分功率區間」的計費方式,作為在現行法規架構下,最貼近實際使用成本的計價方式。
V4 超充樁持續部署並擴大介面支援
隨著充電定價制度持續進化,特斯拉也同步加快 V4 超級充電樁的全球部署,進一步提升充電效率與相容性,支援更高功率與更多非特斯拉車款:
支援車型
- 除特斯拉 Model S、3、X、Y 外,亦支援配備 CCS1 或 CCS2 規格的其他品牌電動車
- 相容車款包含:BMW iX、Mercedes EQ 系列、Hyundai IONIQ、Polestar、Rivian、Volvo 等
介面規格與地區差異
- 北美:以 NACS(原稱 TPC)為主要介面,部分站點配置 Magic Dock 轉接頭支援 CCS1 車輛充電
- 歐洲:全面採用 CCS2,特斯拉與其他品牌車輛皆可直接使用
- 中國:採用 GB/T 介面,符合當地法規與技術標準
- 台灣:部分地點已啟動 V4 超級充電樁建置作業,預期採雙規並行設計,區分為支援 CCS2 的開放式站點與以 NACS(TPC)為主的特斯拉專用站點
充電功率與功能
- V4 超級充電樁單樁最高功率達 325 kW,未來具備升級至 500 kW 的潛力
- 多數 V4 設備將新增信用卡感應支付功能,提升非特斯拉車主的使用便利性

超充維持價格優勢並迎來擴建高峰
特斯拉表示,現階段在歐洲與北美市場,其超級充電平均價格仍較其他快速充電方案便宜約 30%,同時具備更穩定的服務品質與維修效率。特斯拉預期 2025 年將成為超級充電網路擴建幅度最大的一年,計畫新增大量站點,並逐步淘汰 V2 設備,全面升級為更具擴充性的 V4 架構,以因應高電壓平台與新世代電動車的充電需求。
延伸閱讀
特斯拉台灣超充改分鐘計費!相較每度電計費誰比較划算?差異一次看懂
超級充電排隊系統即將上線?Tesla App 加入Robotaxi 清潔度回饋機制
若您在考慮購車,可使用 TESLAGURU 的推薦連結 於官網訂購,或將推薦碼連結提供給銷售顧問即可獲得 NT$8,000 購車優惠,若有任何問題,可以加入我們的 LINE 官方帳號 領取新車交付指南及相關工具,若有任何問題,也可隨時透過 LINE 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提供即時協助。
如果您覺得 TESLAGURU 的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追蹤 LINE TODAY 並訂閱 Google 新聞,未來搜尋用車知識更容易找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