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旗下電動超跑 SU 7 Ultra 近日被拍到駛離義大利馬拉內羅的法拉利工廠,立即引起全球車迷與汽車產業關注。這是首次有中國電動車被確認由法拉利正式購買並用於內部測試。繼 Porsche Taycan 與 Tesla Model S Plaid 之後,SU 7 Ultra 成為又一款進入法拉利廠區的高性能電動車。
本文主要內容
同時,Ferrari 也已啟動純電計畫。首款純電車型 Elettrica 預計於 2026 年上市,並在馬拉內羅建成專屬電動生產設施「e‑building」,負責生產電機、電池模組與逆變器等核心零組件。品牌目標是在 2026 年讓純電與插電混合車款占比達 60%,而第二款純電車型則因市場需求疲軟,預計延後至 2028 年之後推出。

小米 SU 7 Ultra 首度進入法拉利廠區
根據中國車評人與多家外媒報導,一輛小米 SU 7 Ultra 近日被拍到駛離義大利馬拉內羅的法拉利工廠,並確認由法拉利正式購買,用於研發團隊的內部測試。這款電動四門轎跑主打極致性能,採三電機配置,綜效輸出達 1,548 PS,0 至 100 公里加速僅 1.98 秒,最高時速突破 350 公里。

小米 SU 7 Ultra 曾於德國 Nürburgring-Nordschleife 創下 7 分 04.957 秒的量產四門電動車最快紀錄,超越 Rimac Nevera 與 Porsche Taycan Turbo GT。

小米 SU 7 Ultra 亦具備 490 kW 高功率快充與進階熱管理系統,車體採碳纖維結構設計。市場售價約 73,000 美元,相較 Tesla Model S Plaid 與 Porsche Taycan Turbo GT 更具價格優勢,因此成為 Ferrari 進行高性能電動車評估的重要參考車款。
法拉利電動車測試與內外部車輛觀察
在小米 SU 7 Ultra 入駐法拉利廠區之前,能被外界拍攝或確認進入該廠的電動車屈指可數。其中最知名的是 Porsche Taycan,作為同級高性能純電車型,曾被法拉利用於技術對標與平台比對。Tesla Model S Plaid 也曾被拍到進出法拉利廠區,但外界推測其主要作為性能基準參考,並未如 Taycan 或 SU 7 Ultra 一樣被確認為官方測試車。

值得注意的是,Ferrari 已啟動純電計畫,首款純電車型 Elettrica 預計於 2026 年上市,並在義大利馬拉內羅建成專屬電動生產設施「e‑building」,負責生產電機、電池模組與逆變器等核心零組件。品牌目標是在 2026 年讓純電與插電混合車款占比達 60%,第二款純電車型則因市場需求疲軟,預計延後至 2028 年之後推出。

近年進入 Ferrari 廠區的外部量產電動車包括 Porsche Taycan、Tesla Model S Plaid 與 Xiaomi SU 7 Ultra,其中 SU 7 Ultra 已由 Ferrari 正式購買,用於研發與內部測試。這些外部電動車,加上 Ferrari 自研的純電化布局,顯示品牌正透過多元方式吸收高性能電動車的技術與測試經驗。
小米 SU 7 Ultra 的性能與市場代表性
SU 7 Ultra 的性能表現已在全球市場引起高度關注。憑藉三電機佈局與極致加速能力,它成為中國自主品牌首款對標世界頂級電動超跑的代表車款。除了在 Nürburgring 創下亮眼成績外,該車也在多國媒體試駕中展現高速過彎與穩定操控能力,被視為中國高性能電動車的關鍵突破。

在價格與性能比上,SU 7 Ultra 以明顯低於歐洲高端電動車的售價,提供媲美甚至超越 Taycan Turbo GT 與 Model S Plaid 的加速與極速表現,因而吸引包括 Ferrari 在內的超跑製造商進行深入研究與對比。

市場上曾傳出 Ferrari 與小米有接觸的消息。有中國媒體與國際車訊報導指出,Ferrari 代表曾在 2024 年造訪小米北京總部,討論高性能電機與控制系統等技術議題。不過,雙方至今尚無正式合作協議,僅屬一次性技術接洽與評估性質,並未啟動公開的聯名或研發專案。
延伸閱讀
小米發佈 SU7 Ultra 原型車:百公里加速 1.97 秒、十月份挑戰紐北賽道
小米 YU7 開賣 3 分鐘突破 20 萬筆訂單!售價 102 萬元起
考慮購車的您,可透過 專屬推薦連結 於官網訂購,或提供推薦碼給銷售顧問,即可享有 NT$8,000 購車優惠。若有任何問題,歡迎加入 LINE 官方帳號,免費領取交車指南並獲得即時協助。
若您有意在住家或營業場所導入 Tesla Powerwall 儲能系統,以降低停電風險、提升供電穩定性,可透過 LINE 官方帳號預約 由全台安裝量第一的 Tesla 安裝認證廠商協助規劃,並提供電機場勘預約折扣。
若覺得本站內容實用,歡迎追蹤 LINE TODAY、Google 新聞 與 Facebook 粉絲專頁,日後查找用車資訊更方便。